close

在這個城市中心有一座方型小城堡,就是Provintia 。 

 

 

赤嵌樓是西元一六五三年荷蘭人在赤嵌(Saccam)地方創建的一個礟壘,荷文Provintia,或稱Frot Zeekam,其意可能再紀念當時荷蘭本國七省之ㄧ的Provintia;中國人則以地名關係稱普羅民遮城為赤嵌城或赤嵌樓,另有亦稱紅毛樓。在此之前,荷蘭人已有在對岸建有熱蘭遮城(Zeelandia)於是兩域互為犄角,成為荷蘭統治臺灣的核心。

 PC230055-600.jpg 

圖一:赤嵌樓正面,門口一對石獅來自文昌祠

 

 

圖二:荷人繪台江內海,中上方四角型建築為普羅民遮城,右下方為熱蘭遮城;中間海洋為臺江,左手邊港道為鹿耳門

 

《台灣縣志》中有以下記載:「赤崁樓,在鎮北坊,明萬曆末荷蘭所築,北山面海,與安平鎮赤崁城對峙,以糖水糯汁,擣蜃灰,疊磚為垣,堅埒于石,週方四十五丈三尺,無雉堞,南北兩隅瞭亭挺出,僅容一人站立,灰飾精緻,樓高凡三丈六尺有奇,雕欄凌空,軒豁四達,其下磚砌如巖洞,曲折宏邃,右後穴窖,左後浚井,前門外左復浚一井,門額有紅毛字四,精鐵鑄成,無能辨,因先是潮水直達樓下,閩人謂,水涯高處為墈訛做嵌,而台地所用磚瓦,皆赤色,朝曦夕照,若虹吐,若霞蒸,故與安平城俱稱赤崁。」

 

PC230136-600.jpg 

圖三:普羅民遮城復原圖 

 

 

圖四:十八世紀的臺南府城,中央上方為普羅民遮城,下方為熱蘭遮城

 

西元一六六一年,鄭成功欲以臺灣作為反清復明基地,揮師東征。赤嵌樓首當其衝,因疏於防衛,被鄭軍所困,最終不支而投降。赤嵌城告急時,曾向安平熱蘭遮城求援,但因安平方面無船隻可供運兵,而且陸路受阻,無法派兵。傳說普羅民遮城與熱蘭遮城之間有地道相通,如果確實有地道,這次派援的利用價值應該最大,無須考慮船隻與陸路受阻問題。當時兩城相距約有六公里,中間隔著臺江依當時技術不可能興建海底通道,地道傳說應屬以訛傳訛。

  

PC230140-600.jpg

圖五:紅毛井

 

鄭成功接收赤嵌樓後,將赤嵌地區劃為明京-東都,並以赤嵌城作為承天府,府屬以北設天興縣,以南設萬年縣。至荷軍撤離安平熱蘭遮城為止,約有九個月時間,鄭成功都在承天府署籌劃軍事,這是鄭成功再台灣時駐留最久的史蹟。

 

PC230145-600.jpg 

圖六:海神廟一樓,臺灣省主席所題赤嵌樓匾

 

PC230134-600.jpg 

圖七:國姓爺畫像

 

臺灣併入清朝版圖,赤嵌城成為軍械火藥儲藏所。康熙六十年,朱一貴叛亂,為了製造武器將赤嵌城的鐵鑄門額拆掉,以後變逐漸傾圯,加上地震頻年發生,樓宇樓房傾頹殆盡,只剩下四壁與周圍城垣。《續修台灣縣志》有一首詩描寫最詳細,「臺郡紅毛樓在縣治之左,舊址猶存;聞密室之下有地道通安平,未之詳也。樓半傾壞,房室幽奧,久封塵土,人蹤罕到。登覽一周,用成七律:紅彝市宅踞臺灣,今日殘樓付等閒。複道久緣塵土塞,斜梯誰向古藤攀。巢營兔窟門如竇,室繞蛇行路幾彎?俯瞰安平餘舊築,百年風雨洗苔斑。」

 

同治初年,開始在赤嵌城遺蹟上面興建第一座中國式建築物,在今天文昌閣位置建大士殿,祭祀觀音佛祖,俗稱赤嵌樓佛祖,目的在驅除紅毛人所遺留的邪氣。

 

PC230125-600.jpg 

圖八:文昌閣今貌

 

PC230129-600.jpg 

圖九:文昌閣正面,前有御路石

 

PC230115-600.jpg 

圖十:文昌閣二樓,魁星爺神像。左手握墨斗,右手持硃筆,單腳獨立站於鰲魚頭上,一腳向後踢北斗七星,寓意獨占鰲頭。

  

第二個改變赤嵌城形貌建築物是海神廟,此廟興建背景與日本侵臺有關;一八七四年牡丹社事件,清廷派沈葆楨與潘慶辰率軍渡臺佈置海防。此次經臺海時,未被驚濤駭浪所困而如期抵達臺灣,沈氏認為海神所助,事後為報賽海神之豐功盛德,由沈氏奏准建廟,約在光緒五年完成,光緒帝並特加封號「敷仁」。

 

PC230153-600.jpg 

圖十一:赤嵌樓二樓就是海神廟,玻璃窗內擺飾早期的戎克船

  

PC230159-600.jpg 

圖十二:海門廟的瓶門,寓有平安之意。門楣上的蕉葉屬木,植物向陽意指東方,配上蕉葉,象徵玉兔東昇。

 

海神廟建廟後七年,赤嵌城遺址及其毗鄰又出現三座更重要的建築,分別是蓬壺書院、文昌閣和五子祠,這三座建築是同一系統的東西,出於臺灣知縣沈受謙之手。文昌閣有沈受謙題匾,可為直接憑證。

 

PC230128-600.jpg 

圖十三:知縣沈受謙所題文昌閣

 

PC230162-600.jpg 

圖十四:海神廟與文昌閣

 

蓬壺書院的玄關尚在,進去尚有二進,今日已不存該院前身為義學引心文社,建於呂祖廟內。知縣沈受謙到任後,認為作育人才的義學不應寄設於廟內,因而募捐新建蓬壺書院於赤嵌樓右側。五子祠位於東北角發掘出現赤嵌舊跡臺基上,祭祀宋朝大儒:朱熹、程頤、程顥、張載與周敦頤,民國一年遭颱風侵襲,今已不復見。文昌閣位置無變動,但其臺基為大士殿所用,沈謙在文昌格西側臺基下另建大士殿,將大士殿遷離而改建文昌閣於原址。

 

PC230089-600.jpg 

圖十五:蓬壺書院玄關,大門外是赤嵌街 

 

PC230099-600.jpg 

圖十六:碉堡遺蹟,左側圓拱形上平臺處原為五子祠臺基

 

PC230097-600.jpg 

圖十七:碉堡遺蹟,可見尚完整的栱型建築結構

 

海神廟、文昌閣與五子祠的臺基將舊赤嵌城的城壁削毀了一大半,臺基寬度不足者,另加擴建,故大大改變原有赤嵌城遺跡面貌,但這五座建築物犬牙交錯,巍峨高聳,在破舊的赤嵌城遺址上卻蔚為奇觀,一直延續到臺灣割讓給日本。

 

PC230085-600.jpg 

圖十八:大士殿石碑,正面為一八九三年所刻「大士殿捐題修理建醮名單」,一九四四年日本人重修赤嵌樓時,拆除大士殿,並利用原本石碑背面刻日文「赤崁樓修復記」,民國五十五年修復赤嵌樓再將日文「赤崁樓修復記」崁入臺基牆面,民國九十年將該石碑挖出,使正反兩面重見天日。

 

 

日據時代,五座建築物除大士殿不好利用外,其餘充為陸軍衛戌病院及臺南師院學校學寮。日本人在臺灣的文化觀點與中國不同,他們強調是臺灣與中國以外的國家關係,赤嵌城史蹟價值日本人評價別有作用,於民國二十四年指定為史蹟的動機在此。日本政府於民國三十一年計劃對部分古城遺址加以發掘,將大士殿及五子祠拆除;蓬壺書院僅保留玄關;修築海神廟及文昌閣,今日所看到文昌閣東北角稜堡殘蹟及文昌閣西邊臺基下的地下室門戶,即為這次發掘收穫。民國三十三年工程全部完成,臺南市立歷史館遷入其中。

 

4b1e6104a48e3-600.jpg 

圖十九:日治時期的陸軍衛戌病院,左中右三座建築分別為赤崁樓、文昌閣及海神廟,左中為蓬壺書院

 

PC230084-600.jpg 

圖廿:原為普羅民遮城入口 

  

 

PC230087-600.jpg 

圖廿一:內部留有階梯痕跡

 

PC230083-600.jpg 

圖廿二:斷足石馬,來自永康洲仔尾清代武將鄭其仁墓前石像生。據說石馬入夜即化成妖精,騷擾民家與破壞稻作,遂遭斷足懲罰,永康天后宮後則有另一座,與赤崁樓是同一對 。

 

PC230092-600.jpg

圖廿三:文昌閣臺基下的赤嵌小碑林

 

PC230075-600.jpg 

圖廿四:一旁的石器。石駝,是早期府城郊商用來秤重的石製秤錘;技勇石,是考選武生的舉重器具,類似啞鈴。

  

PC230074-600.jpg 

圖廿五:府城三郊的糖郊米駝

 

光復後這些木造樓閣,腐朽日盛,經民族英雄鄭成功史蹟修建委員會專案設計,民國五十四年動工整修,隔年完工,建材改用鋼筋水泥,以期一勞永逸。並將舊赤嵌城正門移至目前位置(原正門在赤嵌街),海神廟南側的御碑在此時移至現今位置。這九座石碑,原存南門路福康安生祠,即是清朝乾隆的功臣祠,日治時期遷至大南門甕城內。石碑內容敘述福康安平定林爽文之亂過程,滿文及漢文各四通,滿漢文合刻一通,碑身高度約三公尺,碑座贔屭最為特殊。

 

PC230165-600.jpg 

圖廿六:海神廟側的九座石碑,由左而右分別是1.御製平定臺灣告成熱河文廟碑文(滿文)2.御製福康安奏報生擒莊大田事語(滿文)3.御製剿滅臺灣逆賊生擒林爽文紀事語(滿文)4.御製剿滅臺灣逆賊生擒林爽文紀事語(漢文)5.御製平定臺灣二十功臣像贊續(滿文)6.御製福康安奏報生擒莊大田事語(漢文)7.命於臺灣福建福康安等功臣生祠詩以誌事8.御製平定臺灣二十功臣像贊續(漢文)9.御製平定臺灣告成熱河文廟碑文(漢文),其中命於臺灣福建福康安等功臣生祠詩以誌事碑另一通現存嘉義中山公園

 

PC230070-600.jpg 

圖廿七:御製平定臺灣二十功臣像贊續(滿文),碑座稱贔屭

 

位於庭園東側,赤嵌國際獅子會於民國六十七年八月捐贈,當時荷蘭人手捧著降書,低頭以高跪姿在鄭成功面前。民國七十二年十一月有兩位荷蘭國會議員來臺灣,參觀普羅民遮城,見祖先下跪獻降的塑像,認為有污辱荷蘭人,向我政府提出抗議,說荷蘭人的個性,打敗仗,最多只有鞠躬敬禮,不可能下跪。熱蘭遮城日誌提到當時荷蘭人非投降,是以議和方式締和條約。臺灣當時向荷蘭購買兩艘潛水艇海龍號和海虎號尚未交船,或許受到政治壓力,就把跪降的塑像拆除並重塑,就是現今所見的。近年來,重修塑像時把「鄭成功受降圖」字銘重新刻為鄭成功議和圖

 

PC230167-600.jpg 

圖廿八:整修後的塑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ice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