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唯一列入清朝官方祭祀的關帝廟。

 

坐落於赤嵌樓南側,永福路與民族路交會口上的祀典武廟,俗稱大關帝廟,正面寬十五公尺,前階至後門約七十公尺,左側淡紅色山牆,順著永福路走,其縱身甚長,美麗而壯觀,建築本體規模尚不大,但歷史悠久,建築格局、匾額、對聯、雕飾、神明乃至於碑碣都居關帝廟首位。

PC230001-600.jpg 

圖一:祀典武廟朱紅色山牆(因廟方自行整修而違反文資法,現今復原中)

山川門門首上有塊豎匾,書有武廟兩字,一旁則有廢棄金爐,大門不繪門神改用門丁是因為關公在宋徽宗大觀二年被封為武安王,到明神宗時又進封為帝,與孔廟、天后宮及水仙宮一樣均用門丁。大門入門為前廳,左右壁上各有一塊大石碑,右為乾隆四十二年知府蔣元樞所鑴重修關帝廟碑記,左為乾隆五十四年知府楊廷理所鑴重修郡西關帝廟碑記,另一塊知府蔣允焄重建關帝廟增建更衣亭碑記,這一塊碑記在日治時期被移往大南門碑林,雖然存在,但字跡以模糊不清。這三塊石碑是研究武廟歷史的珍貴資料,不但可以知道重修年代的時間與次數,也可以了解滿清政府提倡崇拜關公的政治意味。西元一九六年重修時,工程進行過半,適逢日人市區改正,拓寬永福路,祀典武廟因為於路中,引發拆遷的爭議,經地方人士極力爭取,最後以道路轉折,只拆除廟左邊官廳而解決。

PC230005-600.jpg 

圖二:左方的廢棄惜字亭,前方為抽籤巷(永福路二段227巷)

PC230006-600.jpg 

圖三:寺廟武廟三川門

PC230007-600.jpg 

圖四:乾隆四十二年知府蔣元樞所鑴重修關帝廟碑記石碑,紅色門扉不繪門神,使用門釘。

P1090243-600.jpg 

圖五:乾隆五十四年知府楊廷理所鑴重修郡西關帝廟碑記,內容敘述林爽文事件時,關公顯靈事蹟

在門廳向上看,可以看見許多歷代匾額,有府城三大名匾的大丈夫」、嘉慶十九年的「人倫之至」、光緒十一年的「文經武緯」、康熙年間「文武聖人」及明寧靜王所題「古今一人」,可惜此匾已不見蹤跡,是腐朽或遺失不得而知,今日所掛是復製品。

PC230008-600.jpg 

圖六:知府楊廷理所題匾額,也是府城四大名匾之ㄧ

PC230009-600.jpg 

圖七:門聽上方眾多歷代匾額

天井兩側之屋頂上置有石鏤製鐘形物,是一種擱樑架,據說昔日祭典時架樑棚之用。大殿中央下方,有一塊雕有龍頭裝飾的螭陛,這種雕飾用於宮廷,只有帝王身分的宮殿可設置。一旁有放置一把青龍偃月刀,高度比一人還高,重量就不用說了,不用雙手是無法舉起的。

PC230048-600.jpg 

圖八:天井左右兩側屋頂石鏤製鐘形物的擱樑架,香爐旁有一把青龍偃月刀

P1090232-600.jpg    

圖九:香爐後方的螭陛石刻

沿著階梯向上,一些出巡用的儀仗及肅靜迴避前導牌,都置在丹墀兩側的走廊上,行人通過更顯侷促,登上大殿,樑柱上有一些匾額跟楹聯,都被香煙薰染,字跡黝暗。定數三分扶炎漢討吳伐魏辛苦備嘗未了半生事業「志存一統佐興朝伏魔盪寇威靈丕振始完當日精忠」上聯是關聖降乩句,下聯是知府楊廷理所題。「桃園繼首陽或異姓或同胞千古難為兄弟」「將軍與丞相一託孤一寄命萬世知有君臣」道光癸巳孟冬月穀旦,三山祝道椿敬書。

PC230043-600.jpg 

圖十:關公出巡用的前導牌

P1090233-600.jpg 

圖十一:楹聯,關聖降乩句

P1090234-600.jpg

圖十二:楹聯,柳州楊廷理敬書

P1090240-600.jpg 

圖十三:正殿內懸掛許多楹聯,下橫街為今日永福路

正殿神龕內塑有關公坐姿像,因關公已封為帝,故頭戴冕旒面目全被燻黑,龕外兩側,塑有關平及周倉立像,右邊關平捧印,左周倉持刀,一文一武,表情生動。神龕上方的萬世人極匾是咸豐御筆的,是武廟中最大塊的,也是珍貴的御匾。

  P1090251-600.jpg

圖十四:正殿

正殿後面是三代聽,是奉祀關公三代祖先的地方,在雍正三年對其曾、祖、考三代敕封為公,咸豐五年再加封為王,現在這三代聽的祠壇上,供奉的就是曾祖光昭王祖裕昌王父成宗王的牌位,祠壇上懸掛誕育聖神」康熙乙未年仲春,特旨陞授偏沅巡撫督察院陳璸敬立。乙未是康熙五十四年(西元一七一五年),這時候陳璸已經離開臺廈道職務,陞任湖廣偏沅地區的巡撫;人不在臺灣,可見這塊匾的題字,是由湖南送來臺灣的,這也說明這位好官與百姓之間彼此的懷念,另外奉祀關公三代的舉措,在雍正敕封前就已經有了,據蔣師轍陳文騄邊的臺灣通誌》中謂:「康熙二十九年臺廈道王效宗修後殿曰三代祠」,當屬史實。南宋末年,武廟與孔廟並祀之後,關公的尊敬就受到了奉祀,這不是清代才開始是可以斷言的。三代廳內陪祀有清代對臺灣開發有功的巡道及知府王效宗、陳璸及蔣允焄等人。

PC230041-600.jpg 

圖十五:三代廳

PC230033-600.jpg 

圖十六:偏沅巡撫督察院陳璸題匾額

PC230034-600.jpg 

圖十七:奉祀關公三代祖先的神位

PC230035-600.jpg 

圖十八:三代廳右側,中間者,臺灣道案察使司副使王效宗 陳璸神位

觀音廳裏面供奉觀音大士,內有知府蔣元樞捐塑府城三尊觀音神像其中一尊,側首傾聽,壯至慈祥。兩旁供奉註生娘娘、福德正神與十八羅漢。往觀音聽外左方走,看到一顆石榴樹,對面則是西社所在,今主祀五文昌之中的孚佑帝君及文衡帝君。昔日府城文風鼎盛,詩社林立,道光年間,雅士選擇這具有特殊意義的地方成立詩文社,取名西社。從此文人墨客齊聚ㄧ堂,吟詩唱和,評比文章得失,使莊嚴的武廟多了幾分文氣。如今,西社人去屋空,僅剩下一方匾額可供追憶了,屋內中的孚佑及文衡帝君冥冥之中在媲又讀書之人。

PC230012-600.jpg 

圖十九:祀典武廟觀音廳

PC230013-600.jpg 

圖廿:觀音廳內觀音佛祖神位

P1090248-600.jpg 

圖廿一:蔣元樞所捐塑觀音佛祖神像

六和堂前,有棵三百年古梅,相傳是明寧靜王親手植栽的,冬天時,寒梅抽蕊綻開白花,吸引不少遊客到此賞梅。六和堂早期是民間聯境協防辦事處,道光年間,府城郊商因為航道淤塞,日益沒落。因此廟境聯防組織逐漸取代郊商,成為海防及地方治安的主力,當時以武廟為中心,聯合一旁的開基武廟、開基靈祐宮、米街廣安宮、祝融殿、倉神廟、赤嵌土地廟,這六廟境組成六和境,訂立章程,聯境自保,負責大西門防務,主持冬防事宜,並將原本供奉雜神的廳堂改為六合堂,作為聯境辦事處。今日聯境功能已消失,現為南管樂團振聲社練習所,堂內供奉的火神爺,卻提醒居民小心火燭。

PC230020-600.jpg 

圖廿二:今西社內供奉文昌帝君,兩旁牆壁的紅紙條,都是辛辛學子的祈求保佑

PC230021-600.jpg 

圖廿三:西社匾額

PC230026-600.jpg  

圖廿四:西社前的石榴樹,結果實的石榴是用來祭拜的

PC230016-600.jpg 

圖廿五:六和堂

P1090245-600.jpg 

圖廿六:六和堂內供奉的火德星君

PC230014-600.jpg 

圖廿七:三百餘年的古梅樹

P1090246-600.jpg 

圖廿八:待放的梅花

 廟外左側有馬使爺廳,供奉關公所騎乘的赤兔馬及馬使爺,雖然該建築在民國七十八年因永福路拓寬而拆除部份,但主體建築算保存完整。

  PC230050-600.jpg

圖廿九:祀典武廟門口看馬使爺廳

P1090255-600.jpg

圖卅:馬使爺廳大門

 P1090252-600.jpg

圖卅一:馬使爺與赤兔馬

PC230054-600.jpg

圖卅二:牧草及水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ice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