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清代因顧慮臺灣地遠在邊陲,易生民變,不敢在臺徵兵,乃行班兵制度。

 

康熙二十二年臺灣入清朝版圖,翌年臺灣水師協標駐防安平,下置中、左、右三營,皆歸福建管轄,並派撥班兵來臺三年輪戍,安平水師班兵為福建水師提標及轄下各鎮、協、營等單位抽調而來,來自同鄉的各營班兵以原屬部隊為名,並奉祀其神祚在安平建立廟館,成為聯絡聚會之所。海山館為福建海壇鎮(今平壇島)標班兵所建,建於乾隆元年,並以原駐地有座山叫「海山」而命名,主祀媽祖,並合祀五帝爺、五福爺。

P1090186-600.jpg 

圖一:海山館山牆,屋頂上的風獅爺面對十字架

P1090205-600.jpg  

圖二:海山館正門,一旁的書卷竹結窗

康熙至乾隆初期所建造的兵建會(廟)館有五館:福建水師提標班兵所建的「提標館」;福寧鎮標烽火門營班兵所建的「烽火館」;閩安協標班兵所建的「閩安館」;金門鎮標班兵所建的「金門館」;海壇鎮標班兵所建的「海山館」,這五座兵建廟館,合稱為安平五館。五館建置之確實年代已難查考,應在安平水師設置後不久,至日據臺灣之時,均圯毀無存。

P1090202-600.jpg 

圖三:前庭,此處在光復後有增建棚架

日治時期,廟館功能喪失神,逐漸式微,所供俸神像移祀於海頭社之文朱廟,大廳前的一對蝙蝠石柱也移至妙壽宮。原址在西元一九一六年由民間購得,而後將部分基地捐贈教會,面積由原來的1087平方公尺,縮減為現今的664平方公尺。海山館遺址現有民房係安平聞人張金聲所建,嗣後其子孫遷離安平,屋宅由臺南市政府收購,民國六十四年整修完成,並於七十四年規劃為安平鄉土館,展示安平鄉土資料

 P1090190-600.jpg

圖四:古井及護龍

館為一進兩廂又護龍形式,外有圍牆,闢建兩門,側門常閉,門楣上的劍獅迎對路沖,劍獅是安平地區獨有特的避邪物,現今安平古市街還可以見到。大門為主要入口,門楣上橫批「問明朗耀」,兩側書卷竹結窗,猶存古風。進入大門後,正廳前聳立刀劍屏,亦為安平地區民俗特色。屏風遮蔽進出,刀劍斧戟並列、獅頭蝙蝠共舞,迎門辟邪;背面雕繪日月、太極八卦、北斗七星、三十六天罡與七十二地煞,宇宙萬象盡在其中,護衛無限。

P1090204-600.jpg 

圖五:正門橫批問明朗耀

P1090189-600.jpg 

圖六:側門的劍獅

 P1090198-600.jpg

圖五:正門廳前的刀劍屏

P1090195-600.jpg

圖六:刀劍屏背面

 P1090199-600.jpg 

圖七:正廳內景

正廳格扇木雕飾精緻,飾以五蝠團壽與雙龍拱磬的吉祥圖案,窗櫺花樣變化亦多。門聯「鳳毛五色文章美,駿馬千金聲價榮」,右室正脊昂立有風獅爺,彎弓射箭以避邪制煞,但原本風獅爺卻在民國八十四年遭竊,今日所見是去年整修的新品。

P1090194-600.jpg 

圖八:護龍屋頂上的風獅爺

 遙想當年,由福建平壇奉派駐紮安平的水師官兵,俱往矣!他們一波波的被調來,又一波波的被調回,如今都已成歷史,他們是否在台灣留有後代,已然不可知。然而,這些官兵橫渡黑水溝,恰如先民移入台灣,「十去六死三留一回頭」,命途充滿不確定性與危險性,於駐紮所在的安平建造會(廟)館,一則做為信仰中心,一則做為聚會場所,也就成為順理成章之事。

P1090201-600.jpg 

圖九:正門外的基督教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ice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